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国外大都市如何对待“打车软件”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100 更新时间:2014/2/27 21:23:36 文章录入:admin | |
|
|
相关链接: “嘀嘀”和“快的”两个打车软件在两大网络巨头支持下争相烧钱圈地,把出租汽车行业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从便利性、效率观角度对此持赞同者有之,从安全性、公平性角度对此反对者也不少。其实,智能手机的打车应用在国外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新生事物。由于各地出租汽车管理和使用的习惯不同,百姓、业内人士和市民的意见各不相同。 本市大众国旅总经理张劲松,在读完本报《关注打车软件乱象》后,向记者介绍了他多年来了解、掌握的一些国外大都市监管“打车软件”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供我们管理部门借鉴和参考”。 和我们这里司机普遍欢迎打车软件不同,欧洲的伦敦、巴黎等地主要矛盾集中在出租车司机和打车软件之间。 伦敦: 伦敦的出租汽车事实上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爷车——黑出租(black cab),另一种是外人很少了解而当地人常用的没有顶灯但有经营执照的私人出租车(原来是黑车,打击不了,政府就采用市场手段把他们收编了)。黑出租可以接受扬招,可以在站点排队,而有执照的私人出租车只能加盟某些电调平台接受电话预约。原本倒也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然而打车软件的出现模糊了两者的边界,引发了双方的不满。对乘客而言,图的是个方便,而且用软件暂时不收预约费,所以百姓还是持支持态度的。由于英国对开车打手机等有严格规定,当地司机珍惜来自不易的执业证书(伦敦的出租车营运证很难考),一般不去触犯法律,所以未闻百姓对司机边看车边看软件而引发交通事故产生抱怨的。 巴黎: 据张劲松介绍,今年一月,法国巴黎曝出了首起打车软件Uber遭遇当地出租车司机抵制,并在随后引发出暴力打砸事件的消息。事实上,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全球其他地区,当地出租车行业对于Uber及其他打车应用的抵制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主要原因是这些软件的出现模糊了出租车和带驾驶员的租赁车、非法运营的私家车的界限,一些私家车通过软件接单,在方便乘客的同时直接侵害了传统出租车驾驶员的利益。法国政府知道互联网的东西很难禁绝,出台措施限制Uber运营,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乘客使用Uber等互联网租车服务从预订到上车必须间隔15分钟以上的时间。但许多出租车司机认为15分钟还远远不够,并要求这一规定的下限提高到30分钟。 纽约: 美国各大城市原先对打车软件采取的是禁止的措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丹佛、迈阿密等许多城市认为打车软件公司属于“无证运营的有偿交通服务公司”,当地主管部门还向这些打车软件公司开出数万美元的高额罚单。纽约交通管理部门禁止出租车驾驶员使用打车软件的主要原因和伦敦类似。纽约出租车分扬招车和电调车,一个主要服务游客和商务人士,另一个服务周边居民,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但扬招车装了手机打车软件后抢了电调车的市场,电调车要求允许他们开展扬招业务,这下遭到了扬招车司机、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工会的一致反对。因为纽约的扬招车和上海一样是牌照总量控制的,牌照在市场上价值百万美元,一旦放开,牌照持有人将蒙受巨大损失,而扬招车司机的业务也将被稀释。但是广大市民支持打车软件,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也持支持态度。最终法院在去年6月裁定手机打车应用Uber、Hailo等合法,解除之前颁布的禁令。但是与此同时,纽约对司机开车使用手机以及手机应用做出了很多限制,比如规定司机行驶途中不允许使用手机、手机打车软件不能显示客人目的地,以免司机挑客。为了适应这样的规定,只要出租车处于运动状态,打车软件ZabCab就会把屏幕变成灰色而无从查看。当车静止不动时,司机才能看到附近打车人所在的位置信息。张劲松表示,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管理部门可以对不符合规范的打车应用加以处罚,引导打车软件有序竞争。 本报记者 张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