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收购三洋中国品牌的“务实之战”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随着海尔正式接手老牌家电企业三洋的白电市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在覆盖国际市场的征途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10月18日,中国制造企业首次完成了对日本制造企业主力事业的收购。
这一天,中国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与日本松下电器集团(以下简称松下)达成了关于购买松下旗下的三洋电机(以下简称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白色家电的制造与销售权的最终协议。经过了半年的谈判,这桩价值100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的交易最终实现。
三洋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也一直是全球化的老牌家电企业,而海尔的海外事业拓展开始较晚。因为这层关系,这次交易也被看作是“徒弟对师傅的收购”。但是分析双方的实际需求便可以发现,三洋面临国内业务的重组,海尔觊觎更广袤的海外市场,并试图寻求全球技术,成为可信赖的品牌,甲乙两方可谓一拍即合。
与此同时,海尔也完成了近年来最重要的扩张行动。从2005年退出对美国家电巨头“美泰”的收购,到今天实现对前辈的收购,今日海尔,也因此成为中国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标本之一。
双品牌,意在占领市场
此次收购,海尔与三洋各得其所。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海尔将从2012年开始,取得三洋品牌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生产与销售权,并以三洋在日本的现有高档商品专用品牌“AQUA”在日本推出高档的洗衣机,价格与三洋的原有价格相当。此外,海尔还将为此在日本设立自己的制造工厂和销售公司。而三洋,则拿到了金融危机下宝贵的100亿日元现金。
海尔集团“双品牌”运作创新被认为是本次收购的关键。分析人士认为,“双品牌”运作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本地市场消费者的忠诚度。通过“双品牌”的过度,海尔的品牌将逐步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同。
在目前的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三洋洗衣机在日本市场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冰箱、洗衣机产品在越南一国就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
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海尔冰箱和洗衣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落后于三洋。2010年,海尔在日本销售额约100亿日元,主要销售产品既包括是价格在3万日元(约2400元人民币)以下的低端小家电,也包括2010年启动的百余款高端新品。海尔希望,在2012年推出三洋的白色家电后,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额能够翻2倍,达到300亿日元的规模。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部主任马宇认为,海尔这种以占有市场份额为核心因素的创新做法值得褒奖。“海尔对海外市场份额的长远眼光,是本次收购的亮点。”
海尔集团副总裁杜镜国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海尔将在收购之后充分运用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多年经营所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业务模式以及品牌、研发、制造、渠道、销售、服务等各种资源。
收购完成后,海尔将从三洋接手位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两个研发中心、 四个制造基地,总共六个地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
在研发上, 海尔除了拥有两个研发中心外,同时可以获取与转让业务相关的专利、设计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在专业人才上, 三洋集团在日本从事相关业务的近340名员工加入海尔。
对于杜镜国来说,与松下的谈判和交易,是一个互相学习、 彼此理解不同文化下公司运作机制的过程。
“三洋作为一个老牌的白色家电巨头,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运作和市场营销上非常扎实和严谨,值得尊敬。”杜镜国补充道。
而与海尔达成转让意向后,品牌和业务重组也成为松下收购三洋后的整合重点。此前,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副社长本间充曾表示,通过本次转让,三洋可以为转让涉及的员工提供保障就业的机会,并使三洋在相关地区的业务继续发展。
今年6月末,松下宣布,为了消除重复事业领域,追求集团整体竞争力,三洋将于2011年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超过1万人。
松下在去年10月曾宣布,计划“2012年春季新品中废止三洋品牌”为目标,全面启动业务重组进程。届时,除亚洲等少数地区外,三洋品牌将正式退出松下的视线,而那也将是海尔入场的时间。
实际上,海尔与三洋的合作始终未断。早在90年代,三洋就将部分洗衣机和电冰箱产品交由海尔在中国生产。
日本也一直是海尔想要有所作为的海外市场之一。2002年,海尔与三洋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利用后者的渠道销售海尔家电。但在日本其他家电巨头的竞争压力下,这种中日企业优势嫁接的尝试没有走到最后,合资公司于2007年转为中方独资,海尔只是小有斩获。
海尔方面表示,这次收购的决定并非临时之举,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获取和叠加,而是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机制上,创造性构筑海尔和原三洋资源的协同效果。以此为契机,海尔将打造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引领行业的研发能力、竞争力一流的制造基地以及东南亚地域的本土市场营销架构,实施海尔在东南亚市场(海尔及三洋)以及在日本的(海尔及AQUA)双品牌运作机制,实现全流程的以创新为导向的市场瞬间扩充。